日常生活中,耳边最常听到这两句话“我没钱理财”,“理财是有钱人的权利”。这些话,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没钱的话,这财能理么?画饼充饥而已。不过,让我们想想,每个人赤裸裸地出生在地球上,也许有少数人一开始就获得祖荫,承袭家族的财产。但大部分的人似乎都是照着“生命周期表”,出生、上学、毕业有了第一份工作后,才开始累积自己的收入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一辈子靠着高薪致富,有人因投资而变成有钱人,有人先前穷途潦倒,后来却因缘际会创办公司而变成尽人皆知的知名企业家?答案是,因为有钱人不把“没钱”当做问题,反而把“没钱”转化为追求财富的动力。他们选择不让家庭生活开销变成他们“没钱理财”的借口。正是因为没钱,才对钱有更迫切的需求。那么穷人如何通过日常理财变成富人呢?照下面说的做,成功一定属于你。
10%用于投资
“10%法则”是指把收入的10%存下来进行投资,积少成多,积腋成裘,将来就有足够的资金应付理财需求。例如,你每个月有3000元收入,那么每月挪出300元存下来或投资,一年可存3600元;或者,你已经结婚,夫妻都有收入,每月合计有5000元收入,那么一年就可以有6000元进行储蓄或投资。每个月都能拨10%投资,经年累月下来,的确可以储备不少资金。如果再随着薪资调高,累积资金的速度还会更快。
很多人觉得这很简单啊,谁都能做到。不过对于大多数人,偶尔省下收入的10%存下来是有可能,但要每个月都如此持续数年并不容易。很多人往往是到下次发工资时,手边的钱已所剩无几,有时甚至是入不敷出。如果是这种状况,我们建议改变用钱习惯,利用先存再花的原则强迫自己存钱。同时可以买本记账簿册,按收入、支出、项目、金额和总计等项目,将平时的开销记下来,知道各种用度的流向及金额大小。
搞清投资与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小李和小王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6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40万元人民币。4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40万元。小李去购买了一套房子;小王去买了一辆“奥迪”。4年后的今天:小李的房子市值70万元。小王的二手车,市值只有10万元。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原因就是小李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小王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小刘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他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000元,他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的演唱票嫌贵,却去买1000的光盘呢?
原因就是小刘认为这10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知识,让他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他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000元的好几倍。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是投资,只要以后回报好,现在就不存在贵不贵的问题;如果是消费,只要以后贬值,现在再便宜也是亏损的。由此可见,看见打折就去买自己根本用不着的东西,看上去省了,其实还是在赔钱。富有的人是“小钱糊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糊涂”。
(作者:清水 来源:银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