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管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纷纷广推自己的理财产品。现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银行理财产品高达数百种。其中不乏收益率好的产品,但是也存在着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巨额亏损的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面对如此良莠不齐的产品,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避免被蒙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陷阱及如何应对的问题。
陷阱一:虚为理财产品,实为保险产品
我们在银行营业厅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工作人员向我们推荐所谓的“理财收益率高”“利息高”的产品,让投资者误以为是理财产品。而实际上,这些工作人员在银行内实则是在代理保险产品。他们正是以一些与理财产品和存款业务打擦边的字眼和信息来诱导投资者。而投资者买下这款产品之后急需用钱时才会茫然的发现,这只是一纸保险单。
陷阱二:高收益产品都没有了高风险承担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投资市场收益也在慢慢回升。但是,我们却有时候能在一些银行产品的宣传单上看到有高达10%、20%,甚至30%的高预期收益率,而且在宣传单上我们竟然还无法明确的看到其风险提示,看似毫无风险的样子。因而有许多投资者就糊里糊涂地被销售人员鼓动,购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现,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所说的水平。
陷阱三:市场预期收益率银行来指挥
很多投资者在申购某些带有欺骗色彩的理财产品时会发现,银行理财经理往往强调,产品可以保本,最高可获得多少的投资收益,而风险方面则只简单提及存在 利率、汇率、市场等风险。如果要求重点介绍风险时,才会表示,由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难以把握该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市场预期收益都是银行自己定的,具体怎么算出来的,他们却无法说清楚,而实际上,只要挂钩品种符合一定的表现,肯定能获得其较为准确的预期收益率。因此,如此模糊不清的说明,只能给投资者留下“银行说收益率是多少,就是多少”的印象。连产品销售人员也无法提供,有多大的概率,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以及与之相对需要承担的风险是多大,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进行判断?一旦有银行撒了谎,损失只能由投资者承担。而这一点上,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上尤为突出。
陷阱四:让人无法明白的计算逻辑
有些细心的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都是认真的检查其预期收益率、风险的真实性。可是,这里有些数据就需要运用到银行提供的某些计算公式。而现实是,就算再仔细的投资者如果无法明白这些专业计算公式和专业术语,一样还是可能会被银行蒙骗。其实,银行设计投资产品的时候,产品及说明都应该尽可能简单易懂,而不是用复杂的设计来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水平。但是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和收益计算方式都很繁琐复杂,再加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般的投资者根本就看不明白,而只能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就如有一款某银行发行的挂钩黄金的结构性产品,在潜在收益率一栏给出了一连串复杂的公式。在所列出的两个公式里,一个名为“参与率”的概念与最初、最终金价相联系。最终这款一年期产品的回报率将通过这两个公式和最低回报率0.36%一起,取最大值。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要了解潜在收益率究竟几何,必须先弄明白银行所谓的“参与率”和这堆繁复的数学符号背后的涵义。 (未完待续)
(作者:庄可循 来源:银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