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目前成为中国主流的经济和金融工具,不论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不论是消费还是转账,都离不开银行卡,任何一个人需要进行经济活动的话,都必须使用到银行卡这一金融工具。随着银行的大量被应用和银行卡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犯罪分子也自然把目光盯向了这个领域,银行卡的安全也就受到了威胁。
由于银行卡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持有人账户里的资金安全,所以不论是银行还是持卡人本身,都会努力想办法去保障银行卡的安全,目前主流的银行卡支付消费等行为的安全保障方式有三种:密码、签名、密码加签名。这三种保障银行卡安全的方式,到底哪一种更安全可靠呢?
密码加签名的方式是使用比例最大的,在所有持卡人的比例中占到了一半左右,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密码代表一重保护,签名又代表一重保护,选择这样的方式就相当于将银行卡置于双重保护之下。实际上则不然,尽管看上去是属于双重保护,但是在有密码的情况下,签名基本属于虚置,这是因为基本所有的银行都有这样一条规定:“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也就是说只要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了密码,那么所有的交易责任就在于持卡人自己,至于签名是谁,银行和商户没有必要的责任来监督,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和导致的损失银行不会负责。
密码也是常用的方式,属于比例第二大的安全保障模式。这是由于银行卡的账户隐秘性心理决定的,银行卡的持有者为了保证自己账户处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通常会设置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密码,认为这样就会彻底的杜绝他人对自己的银行卡账户安全的威胁。采用这种安全模式的人,在使用银行卡的时候必须多加小心,防范那些偷窥,电脑窃取账号的病毒等手段,确保密码不被泄露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尚能保证账户的安全性。但是一旦发生账号和密码被窃,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责任仍旧由银行卡的主人负责,毕竟属于密码泄露事故,符合“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的规定。
签名是使用的最少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公开化的安全保障模式,实际上却是最安全的,也是国际上主流的方式,也将是中国未来的银行卡主流保障模式发展方向。这是因为银行规定:凡未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则以持卡人签字的交易凭证为该项交易的有效凭证。选择签名的方式,那么无论银行卡出现什么样的账号被窃被盗刷情况,只要签名不是卡主本身的,责任就不在卡主本人。对于签名的银行卡,商户和银行必须负起监督的责任,必须仔细比对签名,确保签名和使用卡的人是同一个人,否则必须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责任。签名之所以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还是与金融体系和商户消费金融体系的不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不完善有有一定的关系,出了问题,维权难度较大。
由于责任主体的不同,银行不同的安全保障模式的安全程度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银行卡的持有人必须根据自己的交易习惯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安全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银行卡账户安全,避免账户里资金受到威胁而遭遇损失。
(作者:潘涛 来源:银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