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因为遭遇了严重亏损,而且很多银行产品的投资者索赔无门,很多投资者表示对银行的理财经理失去信任。对于这样的说法,【银率】网理财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训
从2008年开始, 接二连三的爆出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先是在海外市场外资银行出售的“KODA”——累积期权合约,国内市场外资行的结构性产品挂钩海外基金亏损,接着是银行证券投资类的产品亏损,银行将银保产品当成存款卖,造成赎回的投资者亏损,近期又爆出中资银行代售的券商集合理财计划亏损。 造成这种损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为,理财经理过于美化和夸大理财产品投资团队的投资能力,淡化产品风险;拿过往业绩来渲染和判断未来业绩;银行的宣传材料和产品说明书写得很含糊;投资者对于驻在银行网点的保险销售人员和理财经理区分不清,银保产品被描述为一种投资期限在5年以上的定存产品,收益比1年的定存利率高,故意模糊和混淆概念;而这些造成的影响使投资者将会慢慢的不再相信银行的理财经理, 不再相信所谓的专家,而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于这种有些极端的说法,笔者认为并不一定准确。 即使是自己投资, 也不能保证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就一定不亏损, 就一定亏损的少。就像上证综指6124点, 有多少人知道那就是拐点, 又有多少人在1664建了仓。因此,对于这些教训, 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银行,否定银行的理财经理,也不能盲从于他们的引导。专家的意见还是要当作建议来听,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辨别产品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首先, 作为投资者, 不要小看, 也不要忽视银行的风险测试。不要为了买一款看上去很美的理财产品,由理财经理擅自填写或者更改与投资者真实情况相违背的选项, 这样就失去了风险测试的意义。投资者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风险偏好, 会误以为一些高风险的产品适合自己, 一旦出现亏损, 就会认为所有的产品都不靠谱。其实,投资者需要的是一件“上衣”, 但是却由于自己的购买目标不清晰, 被推荐了一条“裤子”。
其次, 认清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银行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可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再次细分,可分为三类。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和预期收益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 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借助理财经理的帮助,让他把你所需要的理财产品筛选出来。 毕竟理财经理对本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比较熟悉的。
在购买之前, 一定要看合同。主要看3个部分:第一,核对理财产品的编号和类型是否是投资者想要购买的类型。第二,看风险提示。 不要嫌麻烦,一定要仔细阅读。 因为有的理财产品在做说明资料的时候, 处于宣传的作用, 写的很模糊, 或者会出现类似保本或保证收益的字眼。让投资者不知道这个产品是保证本金 浮动收益的, 还是保证本金固定收益的。 但是在风险说明中如果注明“由于受到市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收益会有损失, 只能保证本金,”那么这款产品就是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 对于银信合作产品, 要看产品的投向和风险控制方式,特别是投资于股票,基金这种高风险产品。如果产品仅用一些含糊的语句来描述,比如由优秀投资团队,咨询顾问来管理, 而没有写到具体风控措施的:比如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充当优先级, 次级资金由某某机构, 或某某公司充当, 优先级次级比例为1:1,这种详细的风险控制说明,那投资者要谨慎考虑。 同时还要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对于其它类信托产品, 投资者不能只听过往的业绩,一定要问清楚风控方式, 资金投给谁了, 去做什么了。 这个时候,就要和理财经理进行沟通,同时还要对比合同中的标识。
四不要
不要盲目相信银行——银行是一个提供理财产品的大卖场。
不要盲目听信银行的理财经理——在疑问中把问题看得更清晰。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知情权——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真正负责。
不要盲从周围人推荐的产品—— 因为朋友喜欢的产品不一定适合你。
银行是个大卖场, 里边的产品多种多样, 各种宣传, 各种促销,产品优、劣,信息是否准确都需要投资者自己判断。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多了解相关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才是硬道理。
(作者:狄麟麟 来源:银率网)